农药对于我们农民朋友来说,都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治理庄稼的工具。在工作中时常接触农民朋友使用农药,常常存在一些不科学的使用情况,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下农药使用小技巧。
1、发病初不用药,不见虫不用药。绝大多数病虫害在发病初期,症状很轻,此时用药效果好,用量少。等大面积爆发后,用药再多也难以控制。
2、药液浓度超高越好。农民在使用农药时,为减少工作量,往往多加药,少加水。在喷施杀虫、杀菌剂时,充足的用水量十分重要,因为虫卵、病菌多集中于叶背面、邻近根系的土壤中,施药时用水量少,很难做到整株喷施,死角中的残卵、残菌很容易再次爆发,加大使用浓度还能强化病菌、害虫耐药性,超过安全浓度有可能发生药害。叶面肥在高浓度使用时,不但不能被作物吸收,还使作物体液外渗,造成生理干旱。激素类农药过高时,起反作用或使作物畸形。因此,单纯提高药液浓度,往往适得其反。
3、防治一次,一劳永逸。杀虫、杀菌剂在病虫害发生盛期,防治一次虽能取得明显效果,但随着农药的流失和分解失效,及邻近地块的感染,仍有发病的隐患,应间隔7~15天,连续用药数次,才能达到最佳防效。
4、污水、浑水配药。污水、浑水含杂质多,配药会堵塞喷头,还会破坏药液的稳定性,降低药效。
5、风雨天和高温下施药。刮风喷药会使农药飘散;雨天施药,药液被雨水冲刷降低了药效;高温下施药,易发生药害和中毒。因此,最佳施药时间是:上午8时~11时,下午4时~6时。天气晴好、微风施药。
6、一药连用。长期使用同一种农药,最易使害虫产生抗性、降低防治效果,因此应交替用药。
7、滥用农药。应根据作物种类、防治对象和药剂性能的不同而采用相应的农药,做到对症下药,同时还忌盲目增大施药量,造成害虫抗性增强降低了防治效果,还容易产生药害
8、收获前施药,安全期不够。由于农药会在农作物上产生残留,,安全期不够,残留物会造成食物中毒。
9、安全意识不强,在施药时要戴口罩,不能吸烟、吃东西。施药后用肥皂洗暴露的皮肤,漱口,有条件的洗澡。
农药喷错如何补救
一般农药对于植物的危害有两种,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叶面或者是果实上会出现斑点、枯萎、卷叶、落叶落果等等,还有一种慢性的是要等一段时间才能表现出来如光合作用减弱、花芽形成及果实成熟延迟、矮化畸形、风味色泽恶化等。一旦发现果树遭受药害,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进行解救:
1、由于很多的农药都不耐水洗,如果误喷或者是多喷的话,用清水冲洗,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,如果喷施的密度过大的话,要用喷雾器装满清水,反复的冲洗果树的叶子,以便更好的刷去残留在表面的药剂。
2、紧接着可以施肥水,要结合浇水补充一些速效化肥,并接着中耕松土,可促进果树尽快恢复正常的生长发育。同时,叶面喷施0.3%~0.5%尿素、0.2%~0.3%磷酸二氢钾以改善果树营养状况,增强根系吸收能力。
3、可以适当的喷施高锰酸钾,因为高锰酸钾是一种强氧化剂,具有氧化分解的作用,所以喷施6000倍的高锰酸钾溶液的话,对于缓解农药是一种有效的方法。